愿中美贸易共同发展

愿中美贸易共同发展

一、愿美中贸易共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远[1](2021)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与中美关系研究》文中认为

肖楠[2](2021)在《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文中指出爱国主义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资源,以人们对各自祖国的天然情感为逻辑起点,在各自的历史实践中以不同形态传递、发展与继承,建立起同政治权力的共生,从而构建起政权合法性论证、社会整合、身份认同、话语竞争等一整套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基础。以此为理论前提,面对新时代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和国内矛盾变化现实,中国主流媒体强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传播。本文以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传播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了新时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社会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爱国主义宣传实践活动,即新冠疫情、香港止暴制乱、中美贸易战事件。运用历史分析和文本定性分析方法,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爱国主义传播溯源分析,认为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是以民族、制度秩序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整体叙事框架,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和强化爱国主义国家个体权力——权利互动,逐步实现现代爱国主义“自我赋权”到“自我赋权”与“社会赋权”共生为内在逻辑,传播呈现主题上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内容上昭彰现代爱国文明、话语上融合官方与民间形态、策略上探索多元路径的总体特点,为推动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针对爱国主义传播面临内在挑战困境,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加强爱国主义传播要在坚持政治导向树立理论权威、坚守人民情怀建构公民道德、继承中国特质创新面向时代、坚定走向世界增进传播张力中实现内在发展。

刘峥[3](2021)在《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国会因素》文中研究指明卡特政府时期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卡特的任期内,中美两国正式建立起大使级外交关系,将两国关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卡特政府时期也是美国国会外交权力全面复兴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自二战后延续了20余年的美国总统在处理危机事务与保持对外政策一贯性方面具有优势的政治舆论被打破。越南战争的失利、“水门事件”的披露、70年代的国会改革运动等一系列事件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国国会逐渐重建自己在对外政策中的权威,并不断在外交事务领域中发挥作用。卡特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美国第95届、96届国会对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施加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卡特政府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国会对于建交事务的参与,表达国会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国会采取了派遣代表团访华、提出议案限制卡特政府的外交行动权限等方式干涉两国建交谈判进程。在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后的台湾问题上,由于卡特政府采取秘密建交行动的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方式引起了美国国会的强烈不满,美国国会也随即展开了对卡特政府建交行动的反制。国会通过人事任命权、财政拨款权、立法权等方面的国会权力,对卡特政府的对华建交、对台“断交”的外交决策进行了全方位的干预与修正,并最终推动严重偏离两国建交精神与原则的《与台湾(地区)关系法》出台。在两国建交后的经贸谈判方面,国会在《美中贸易协定》与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不合作态度使得经贸谈判进程进度缓慢,1979年10月底卡特政府将协定提交国会审议后,两院也并未立即就经贸谈判问题进行表决。直到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后,国会才转变在经贸谈判问题上的态度,作出迅速行动,完成了美中两国建交后的经贸谈判,推动两国经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纵观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国会对卡特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国会干预行动对美中关系发展的消极作用大于其积极作用,美国第95、96届国会依据宪法与相关国会法案赋予的权力为两国关系的发展设置了不少的障碍。回顾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风风雨雨,两国关系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地方。对于美国国会,我们常常将其视为单一的立法机构而忽视了国会在外交领域拥有的巨大权力。对此,我们应当更加全面地、更有层次地去解析与透视坐落在国会山上这座的“政治迷宫”,辩证地、与时俱进地看待和理解美国国会在美国外交、政治领域所发挥的影响与作用。

刘芹[4](2021)在《再度审视和重新估算中美贸易失衡》文中认为美中贸易逆差一定程度成为中美贸易关系的"绊脚石",美方据此频频向中国施压并引发贸易纠纷和摩擦。通过分析中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相互投资发展状况,多维度统筹考虑两国统计口径差异、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的跨境服务贸易、外国附属机构提供的服务和外国附属机构的货物本地销售,分四个步骤重新估算美中贸易差额,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美两国存在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双失衡,但中美整体贸易基本是平衡的;第二,美国对华投资产生的贸易替代效应,有可能最终逆转中美贸易失衡的方向。

赵佳颖[5](2020)在《全球价值链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简称GVCs)飞速发展。国际分工模式已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发展到以工序为基础的产品内价值链分工。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与中间品的多次跨国交易成为GVCs分工贸易的典型特征。GVCs下贸易利益归属的交叉改变了传统分工模式下对贸易利益的判断和评价,国家间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变得更为复杂。中美两国在GVCs中的分工与贸易格局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典型代表。随着中美双边贸易的不断增长,中美之间的价值链关联度与经贸依存度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在“逆全球化”和贸易政治的大背景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问题备受关注。一方面,美国政府将贸易不平衡视为美国经济的焦点问题,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中国不公平贸易所致,以逆差水平判定双边贸易利益得失,且认为美国制造业对中国的离岸外包是贸易逆差和失业加剧的诱因。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产业沿GVCs升级的逐步推进,美国对单位贸易利益表现出更大的关注,通过启动“301调查”,以中国强制技术转让严重损害美国企业知识产权为由,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特别关税。在此背景下,科学测度GVCs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影响两国贸易利益分配的主要因素与作用机制,对于正确理解中美两国贸易利益关系,促进两国贸易利益分配平衡发展,推动全球价值链深度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1995-2011年全行业、农业、矿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中美整体贸易利益分配与单位贸易利益分配态势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在全行业、矿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整体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这种相对优势自2005年起逐渐减弱。在单位利益分配中,1995-2011年美国在全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均处于相对优势地位,这种相对优势地位在2001-2005年不断增强、2006-2008年出现削弱,中美单位贸易分配趋向平衡发展。中美贸易利益分配变动的现实呈现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中美GVCs分工与贸易的深化,中美单位贸易利益分配差距为何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中国的相对贸易利益如何从下降转向提升?为了探究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现实变动背后的理论规律,在理论研究中将垂直型工序分工贸易一般均衡模型的国内贸易收入分配效应扩展到国家间贸易利益分配效应,并在2×2×2模型中对GVCs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在无技术溢出工序贸易均衡下,有效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不再成立;技术溢出工序贸易均衡下,有效要素价格均等化成立。中美技术差异变动通过生产率效应和价格效应影响中美要素价格差异的变动,且二者联动影响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技术与要素价格差异变动之间会通过中介与调节效应对贸易利益分配产生或同向或逆向的强化或削弱作用。由此导致在不同条件下,中美技术与要素价格差异对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与无技术溢出相比,技术溢出工序贸易均衡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更加趋于平衡。中美技术差距变动及其通过生产率效应对中美要素价格和相对要素价格差距带来的影响对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平衡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增加值统计与要素分解技术对1995-2009年14个制造业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度,包括中美要素投入比率、中美相对要素密集度、中美要素价格比率与中美相对要素价格比率,为实证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继而选择最具GVCs垂直型工序分工特点的电子与光学产业为典型代表,对贸易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及其对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995-2011年电子与光学产业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一直低于“1”,2001-2005年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越发偏离“1”的平衡状态,至2005年触及该段时期历史最低水平。2006-2009年,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不断提高,2009年达到入世后的历史新高。电子与光学产业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由下降转为上升关键在于中国要素禀赋的优化与中美要素密集度差异的缩小。缩小中美技术差异,充分发挥生产率效应对要素价格的提升作用对提高中国相对贸易利益至关重要。实证研究中,首先对中美制造业垂直型工序贸易利益分配效应及其作用条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美各类劳动工资比率随着中美各类相对劳动密集度的上升而下降;中美资本价格比率随着中美相对资本密集度的上升而提高。中美各类劳动相对工资比率随着中美各类劳动投入比率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中美各类相对劳动密集度的提高而下降。中美要素价格差异的生产率效应中,中美资本价格比率随着中美资本投入比率的下降而稳健提高,但中美各类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是否能够显着地缩小中美工资差距没有得到确定结论。中美劳动投入比率对中美工资差距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特征。中美高、中、低技能工资差异的价格效应、中美中技能工资差异的生产率效应、中美高、中技能劳动相对工资差异的价格效应和中美中技能劳动相对工资差异的生产率效应均存在显着的单门槛特征。价格效应的门槛特征要大于生产率效应的门槛特征。实证研究中,进一步对中美技术与要素价格差距在联动中对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中介效应实证模型检验发现,中美相对技术差异更大程度的通过中美相对要素价格差异对中美贸易利益分配产生间接影响,而中美技术差异则更大程度的直接对中美贸易利益分配产生影响。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视角下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实证模型均证实技术与要素价格的相对与绝对差异在中美贸易利益分配中体现出显着的调节效应。异质劳动模型比单一劳动模型的实证结论更加明确地反映出不同技能劳动的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在中美贸易利益分配中的异质作用。缩小中美高、低技能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差距,培育高、低技能劳动绝对优势,充分发挥中技能劳动比较优势,增加资本相对高、低技能劳动密集度,缩小中美资本价格差距,培育资本比较优势,有利于中国相对贸易利益提升和中美贸易利益分配平衡发展。控制变量的影响中,中美相对市场规模增加会带来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增加;中美相对市场结构增加会导致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降低。中美不同方面的相对行业制度质量对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的影响呈现出异质特征。最后,基于测度、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中国相对贸易利益、促进中美贸易利益分配平衡发展的政策启示,包括:加强自主创新、缩小中美技术差距,充分发挥生产率效应的要素价格提升作用;利用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形成提高生产要素贸易获利的良性循环;发挥中国市场规模优势,促进市场结构与禀赋结构的互动升级;中美在GVCs下的经贸合作具有互赢效应。

曹颖[6](2020)在《中国日报网与纽约时报网的中美贸易战报道框架比较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1月起,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事件频发,对两国甚至全球的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也成为全世界媒体关注的热点事件。在国际舆论场中,中国日报网、纽约时报网是中美两国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媒体之一,是中美贸易战报道的重要阵地。在报道过程中,两网各有自己的报道框架,主要体现在高、中、低三个层次上。在高层次框架上,中国日报网采用了互利共赢的主题,报道标题传达和平友好信号,消息来源宏观平衡、微观失衡,报道多为正面倾向;纽约时报网则使用了冲突与影响的主题,报道标题突出两国冲突与贸易战影响,消息来源宏观失衡、微观平衡,报道多为中立或负面倾向。在中层次框架上,两网的相同点在于都以主要事件环节、结果与影响环节、评估环节为主;不同点在于中国日报网重视呼吁环节,纽约时报网强调冲突环节。在低层次框架上,中国日报网的文字侧重官方立场,图片传达正面意义,通过数据展示贸易战对美国的不利影响;纽约时报网的文字突出贸易战的影响和两国冲突,利用图片补充报道事实,通过数据展示贸易战的多重影响。在中国日报网的报道中,中国的形象为经济利益的扞卫者和互利共赢精神的践行者,美国的形象为搬砖砸脚的野心家和坚持单边主义的霸权者,总体反映了中美贸易战是发展的绊脚石的舆论态度。在纽约时报网的报道中,中国的形象为贸易规则的破坏者和专制封闭的野心家,美国的形象为经济利益的受害者和难以琢磨的强硬派,总体反映了中美贸易战是发展的双刃剑的舆论态度。两网中美贸易战报道框架的差异与其媒介体制、国家利益和报道理念有关,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打赢国际舆论战,中国日报网首先应构建事实框架,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其次,发挥选择机制,提升主动设置框架的能力。再次,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升报道内容质量。

戴晶[7](2020)在《中美贸易战报道对比分析研究 ——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针对中国“经济侵略行为”的总统备忘录,并对价值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由此标志着这一次中美贸易战开始。中美贸易战是2018、2019两年世界新闻媒介报道的重大议题之一,从中美两国到世界各国,无不对这一事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作为中美两国主流媒体的代表,其报道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2018年3月—2019年8月《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有关中美贸易战的534篇报道对中美两国主流媒体有关中美贸易战议题的报道进行了一个较为深入的梳理和分析。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新闻来源、报道体裁、报道主体、报道对象和重心、情感态度、报道方向几个维度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本文在分析基础上总结出了《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在这一议题中报道特点的异同,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以此为据对我国日后在相关议题报道的实践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思考。

邵文卓[8](2020)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策略评析》文中指出“极限施压”是特朗普政府时代美中博弈的标志性策略,但能否借此占据美中战略竞争的主导优势地位,取得遏华的战略目标,是本文尝试评析的核心问题。2016年,作为总统候选人的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当选之时便释放令人瞠目的强硬反华主张和言论。特朗普执政以来,更是发起“全政府-全社会”的对华战略竞争,美中触发经贸战、科技战和南海军事摩擦升级,催生美中关系紧张局势骤升。在中国多次表达坚持经贸磋商意愿和美中高层密切沟通的引导下,美中双边达成磋商解决经贸摩擦的共识,用时近两年进行十三轮磋商谈判,双方签署“美中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美中紧张关系局部暂缓。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策略可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对中国多领域、高频次、高强度施压,看似是以实现美中“公平贸易”的表层诉求,实际上是为了达成遏制或规锁中国的深层目标。特朗普政府着眼于政治外交层面、经贸科教层面、军事安全层面,对华采取最强硬的施压举措以达成遏华的目的。“极限施压”策略旨在遏华,策略的运用始于美中关税摩擦,力求改变对华贸易逆差恶化态势,随后扩大到政治、科技、军事等多领域,进一步磨损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并赚取统合和扩大自身国内执政基础的政治资本。“极限施压”策略诉求明确,特朗普政府对华采取的“极限施压”策略也具备可逆性,既能管控紧张局势出现恶化,避免崩盘发生,又意在为继续同中国讨价还价留足余地。“极限施压”策略的运用是特朗普时代美中战略竞争加剧的必由产物,也为美中博弈中双方局部让步,签订第一阶段贸易文本协议起到助推性作用。尽管,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仍然处于高位运行,通过发起关税战、汇率战、关税战最强力度地破坏中国经济引擎的运转,对涉疆、涉藏、涉港以及台湾地区等中国内政高频次干涉,对中国南海岛屿主权和领海肆意侵犯并多次形成军舰对峙的威胁局面,并将朝核问题与经贸战挂钩设定为博弈筹码以及在东南亚宣扬“中国威胁论”,严重冲击了中国政治稳定大局和周边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然而,也不能片面地认为中国一定会被“极限施压”策略的实施所压服。作为坚持自力更生发展壮大的新兴大国,中国对于自己的长期战略目标和发展道路有着清醒认知。因此,美中博弈中需要双方进行策略性磨合,而美中紧张关系暂缓也只是阶段性表现。特朗普政府承受着“极限施压”策略的高成本运行,需要适当减负维持执政,而中国也面临内部改革攻坚的繁重任务和当前战略机遇期的外在压力磨损,双方在心理认知上初步形成适当减压的看法。所以,“极限施压”策略只是驱使中国顾全大局、做出局部让步上起到助推性作用。“极限施压”策略的实施也影响到中国周边多边外交关系,形成的美中战略竞争博弈也在所塑造中朝关系、中国东盟关系、美日印澳关系,其成为严重制约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良性发展的障碍性因素。特朗普执政以前,美国一直强调欢迎和接受一个繁荣的中国崛起,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中国周边国家也在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总体上将中国的崛起看作是地区发展的机遇。然而,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的大国竞争态势下,中国周边政治外交环境区域紧张。特朗普政府以“印太”战略替代“亚太”战略,拉拢美日印澳构建对华菱形包围圈;以“中国威胁论”渗透在东南亚渗透的名义,强化美国与东盟各国关系;以“中国责任论”的名义,将朝核问题强硬与对华经贸关系挂钩,从而实现分离中朝关系、施压中国的双重目的。可以清楚看到,“极限施压”策略在中国周边的推进,一定程度在东北亚、东南亚制造了不利于中国态势,破坏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策略的实施力度也将影响美中关系大局。中国与美国当前已经进入博弈的胶着状态,没有任何一方可以短时期内取胜,而且特朗普对华“极限施压”的根源并未彻底消解,美中利益交织塑就的战略竞争局面在中短期内是无法调和的。同时,鉴于美国护持霸权打压对手的历史基因、维持“极限施压”的高成本、特朗普竞选连任赚取政治资本的需要,我们根据投入产出效果分析,预判“极限施压”策略的走向:情景一:降低极限施压力度,美中紧张关系局部缓解。情景二,不断加码升压,美中陷于中短期高强度竞争博弈中。情景三,维持现状,双方磨合建构新型关系。当然,中国不希望情景二的发生,如何做到争一保三,也需要清醒认识到美国将衰未衰、中国将强未强的现实,引导美中双方基于大局考量,进行良性互动。对此,中国需要从战略和战术层面考量,将压力变动力,把握战略机遇期;明确博弈底线,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密切高层沟通引领美中“正和博弈”;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马晓晶[9](2020)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美中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对大国关系,贸易关系作为美中关系的“推进器”,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发展,给两国和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利益。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使得两国贸易关系急转直下剑拔弩张,一度趋于紧张高压态势。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特朗普政府上任后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首先回顾了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介绍美国对华贸易发展情况以及两国建交后的贸易政策阶段性表现。其次梳理了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对华贸易政策制定以其对外贸易政策为背景,不断针对中国科技和投资领域采取措施进行技术封锁、以国内法为名义多次对华贸易进行贸易调查并且以增加惩罚性关税作为主要贸易保护手段。把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进而归纳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特点。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政策调整的原因是国际层面美国经济相对优势缩小、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国内层面美国国内消费力不足、经济受“双赤字”困扰,以及特朗普个人和党派利益集团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最后本文讲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政策变动对美中两国均有影响,导致两国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和中国短期内贸易失衡难以消除,美国会随贸易摩擦程度,在未来不断调整对华贸易政策。中国应针对可能的政策调整方向进行积极应对,如经济层面的深化国内改革开放进程、调整贸易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发展高新技术,政治层面的利用谈判增强战略合作共识、积极推进全球紧急治理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利益共同体。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旨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对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探析,以此健全符合我国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对外和对内方针政策,在当下及未来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美国不断调整的对华贸易政策。

张振[10](2020)在《《侨报》在中美贸易冲突报道中的身份认同与表达》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美关系遭遇挫折,美特朗普当局发动了对华贸易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视角投向中美交流的重要桥梁——海外华人媒体,以期探究此类媒体在贸易冲突中的报道立场偏向和身份认同。本文选用的《侨报》是一个使用简体中文,面向中国大陆旅居、移民群体的华人媒体,创立于1990年,现已成为美国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华人媒体之一,其办报定位是“在美国,读懂中国”,与中美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发现在《侨报》的报道中有“中美”、“美中”两种构词的使用,这一在顺序上存在差异的构词反映的是“主-客”定位的差别,本文遂以此为线索,综合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发现了《侨报》的报道反映了两类身份认同,其在语篇表达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并借助移民和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对这两类身份认同与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身份认同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哲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对这一领域有所研究。同时,新闻媒体是社会身份认同重要的反映载体和塑造力量,身份认同也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现象。近些年来,逆全球化浪潮和西方社会的分裂对立引发了人们对身份政治的关注,在信息传播领域,基于身份立场的信息传播盛行。身份认同通过信息传媒影响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一心理机制关乎对立,也关乎团结,关乎谣言,也关乎信任。从信息传播领域探究身份认同及其表达有利于认识这一心理机制,并利用其凝聚共识、求同存异。在美华人,从族裔角度看是中国人,从地理角度看是美国居民,从法律角度看就有更为复杂的排列组合了,如旅美华人、美国华人永久居民、华人美国公民等。这一复杂群体的数量近些年来日益壮大,其身份的双重属性天然上就是中美交流的重要桥梁。目前国内有一定针对美国华人文学身份认同的研究,但以身份认同视角探究华人媒体的的研究还是十分有限。中美贸易冲突于2018年开始,全球第一大、第二大经济体的经贸争端成为了这两年国际新闻的重要热点。中美在这一轮贸易冲突中多有对抗、冲突。中、美是在美华人身份认同的两个组成。在时事中,中、美对抗、冲突。在这一背景下探究在美华人的身份认同,有利于缕清其组成、层次甚至是变化机理。本文基于以上背景,综合利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来探究美国华人媒体的身份认同与表达。在内容分析法部分,本文研究了《侨报》关于中美贸易冲突的报道特点,并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关键构词“中美”、“美中”与语篇表达的关系,综合统计学意义,采用“中美”、“美中”两种构词的两类报道在语篇表达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也标记着不同的身份认同。在话语分析部分,本文运用梵·迪克关于新闻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侨报》关于华人身份认同的表征,以探寻《侨报》身份认同的图景。

二、愿美中贸易共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愿美中贸易共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2.1.1 以阶级斗争团结爱国主体
        2.1.2 生产建设与爱国事业的连结
        2.1.3 以革命话语唤起爱国热情
    2.2 改革开放时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2.2.1 以综合国力为核心的爱国转向
        2.2.2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价值
        2.2.3 开放性爱国话语的叙事
    2.3 新世纪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2.3.1 全球化提供爱国新动力
        2.3.2 民族复兴的目标发展
        2.3.3 科学性爱国话语的出场
3 新冠疫情报道中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
    3.1 以民族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3.1.1 建构奉献、敬业、友爱的民族群像
        3.1.2 攻坚克难的集体记忆
        3.1.3 宣传爱国卫生运动
        3.1.4 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
    3.2 场域和意义融合的传播策略
        3.2.1 建构社会治理的传播场域
        3.2.2 以隐喻为叙事话语
        3.2.3 昭彰中国式爱国主义价值
    3.3 评价与小结
4 香港“止暴制乱”报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传播
    4.1 以制度秩序认同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4.1.1 制度、秩序的合法性正义性
        4.1.2 制度、秩序认同的家国情感
        4.1.3 制度、秩序认同的现实利益
    4.2 建设性的传播策略
        4.2.1 正面引导
        4.2.2 重视情感性与理性批判相结合
    4.3 评价与小结
5 中美贸易战报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传播
    5.1 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5.1.1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5.1.2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输出
        5.1.3 对美国错误思想的批判
    5.2 基于对比的传播策略
        5.2.1 聚焦客观事实描述
        5.2.2 强化中美两国奉行的价值对比
        5.2.3 爱国观照——美国国家形象塑造
        5.2.4 舆论争议建构
    5.3 评价与小结
6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整体反思
    6.1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总体建构
        6.1.1 主题上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
        6.1.2 内容上昭彰现代爱国文明
        6.1.3 话语上融合官方与民间形态
        6.1.4 策略上探索多元路径
    6.2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面临挑战
        6.2.1 爱国主义的两面性
        6.2.2 传统爱国价值消解趋势
        6.2.3 爱国主义传播内在困境
    6.3 新时代加强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对策
        6.3.1 坚持政治导向,树立理论权威
        6.3.2 坚守人民情怀,建构公共理性
        6.3.3 继承中国特质,创新面向时代
        6.3.4 坚定走向世界,增进传播张力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新冠疫情相关报道列表
    2 香港止暴制乱相关报道列表
    3 中美贸易战相关报道列表

(3)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国会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章节架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第一章 美国国会与美国外交政策
    第一节 美国国会的外交权力
    第二节 卡特执政前美国外交领域府会关系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对华外交关系正常化中的国会因素
    第一节 第95届国会对实现对华关系正常化的立场
    第二节 第95届国会干预卡特政府对华关系正常化的行动
第三章 美中建交后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国会
    第一节 第96届国会对美中建交、美台“断交”的反应
    第二节 第96届国会对卡特政府对华建交行动的反制
第四章 卡特政府时期美中资产索赔与经贸谈判问题中的美国国会
    第一节 卡特政府时期资产索赔问题中的美国国会
    第二节 卡特政府时期美中贸易协定谈判与最惠国待遇问题中的美国国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再度审视和重新估算中美贸易失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状况
    (一)中美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二)中美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与中美货物贸易的比较
    (三)中美相互直接投资发展状况
三、中美贸易差额的重新估算
    (一)剔除两国统计口径不一致和香港转口因素[4]
    (二)计算国际收支平衡表(BOP)反映的跨境服务贸易
    (三)考虑FATS统计关于外国附属机构提供的服务
    (四)基于属权贸易统计体系下外国附属机构的货物本地销售
四、结论与建议

(5)全球价值链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贸易利益分配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
        2.1.1 传统商品分工模式下贸易利益分配的相关研究
        2.1.2 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贸易利益分配的相关研究
    2.2 贸易利益分配量化研究
        2.2.1 量化贸易模型框架下的相关研究
        2.2.2 贸易统计体系框架下的相关研究
    2.3 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研究
        2.3.1 中美贸易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2 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测度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评
第3章 GVCs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测度分析
    3.1 GVCs下贸易利益分配的界定
    3.2 贸易利益分配测度指标的构建与选择
    3.3 基于GVCs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发展态势
        3.3.1 中美整体贸易利益分配发展态势
        3.3.2 中美单位贸易利益分配发展态势
        3.3.3 中美整体与单位贸易利益分配的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VCs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机制与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4.1 基于工序分工模式的贸易利益分配机制逻辑分析框架
        4.1.1 贸易理论到贸易统计的逻辑
        4.1.2 贸易统计到贸易理论的逻辑
    4.2 垂直型工序分工模式下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的一般均衡分析
        4.2.1 商品贸易均衡与分配效应
        4.2.2 工序贸易均衡与分配效应
    4.3 垂直型工序分工模式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的2×2×2模型分析
        4.3.1 无技术溢出工序贸易均衡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
        4.3.2 技术溢出工序贸易均衡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VCs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的测度分析
    5.1 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的理论分解
    5.2 相对出口增加值率影响因素的测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5.2.1 要素收入测算
        5.2.2 要素需求与要素价格测算
        5.2.3 贸易条件测算
    5.3 中美贸易利益分配与影响因素的测度分析—以电子光学产业为例
        5.3.1 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的变动趋势及其与贸易条件的比较
        5.3.2 中美绝对与相对技术差距的变动趋势
        5.3.3 中美绝对与相对要素价格差异的变动趋势
        5.3.4 技术与要素价格差距对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GVCs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效应及其作用条件的实证研究
    6.1 中美垂直型工序贸易分配效应的实证检验
        6.1.1 中美要素价格差异分配效应的实证检验
        6.1.2 中美相对要素价格差异分配效应的实证检验
    6.2 中美垂直型工序贸易分配效应作用条件的实证检验
        6.2.1 中美要素价格差异分配效应作用条件的实证检验
        6.2.2 中美相对要素价格差异分配效应作用条件的实证检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GVCs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7.1 相对技术与相对工资差异对中美贸易利益分配影响的实证检验
        7.1.1 模型设定与变量解释
        7.1.2 单一劳动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7.1.3 异质劳动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7.1.4 内生性问题分析
    7.2 技术与要素价格差异对中美贸易利益分配影响的实证检验
        7.2.1 模型设定与变量解释
        7.2.2 单一劳动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7.2.3 异质劳动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7.2.4 内生性问题分析
        7.2.5 控制变量回归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1.1 测度研究结论
        8.1.2 理论研究结论
        8.1.3 实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中国日报网与纽约时报网的中美贸易战报道框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框架理论研究
        0.2.2 中美贸易战报道研究
    0.3 研究方案
        0.3.1 研究时段与样本
        0.3.2 研究方法与内容
        0.3.3 创新之处
第1章 两网中美贸易战报道的高层次框架比较
    1.1 新闻标题
        1.1.1 中国日报网:传递和平友好信号
        1.1.2 纽约时报网:突出冲突与影响
    1.2 消息来源
        1.2.1 中国日报网:宏观平衡、微观失衡
        1.2.2 纽约时报网:宏观失衡、微观平衡
        1.2.3 两网模糊消息源的使用情况不同
    1.3 报道倾向
        1.3.1 中国日报网:多为正面倾向
        1.3.2 纽约时报网:多为中立或负面倾向
    1.4 两网中美贸易战报道的主题框架总结
第2章 两网中美贸易战报道的中层次框架比较
    2.1 两网主要环节设置的相同点
        2.1.1 主要事件环节
        2.1.2 结果与影响环节
        2.1.3 评估环节
    2.2 两网主要环节设置的不同点
        2.2.1 中国日报网:重视呼吁环节
        2.2.2 纽约时报网:强调冲突环节
第3章 两网中美贸易战报道的低层次框架比较
    3.1 文字
        3.1.1 高频词使用情况
        3.1.2 关键词案例分析
    3.2 图片
        3.2.1 中国日报网:表达平和、积极效果
        3.2.2 纽约时报网:补充事实,关注现实影响
    3.3 数据
        3.3.1 中国日报网:聚焦对美国的不利影响
        3.3.2 纽约时报网:聚焦对全球的多重影响
第4章 两网中美贸易战报道框架的效果探析
    4.1 中国日报网构建的两国形象
        4.1.1 中国形象:经济利益的扞卫者与互利共赢精神的践行者
        4.1.2 美国形象:搬砖砸脚的野心家和坚持单边主义的霸权者
    4.2 纽约时报网构建的两国形象
        4.2.1 中国形象:贸易规则的破坏者与专制封闭的野心家
        4.2.2 美国形象:经济利益的受害者和难以琢磨的强硬派
    4.3 两网报道中反映的各方舆情
        4.3.1 中国日报网:发展的绊脚石
        4.3.2 纽约时报网:发展的双刃剑
第5章 两网报道框架差异的成因及反思
    5.1 影响两网报道框架差异的因素
        5.1.1 不同运作体制的碰撞
        5.1.2 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
        5.1.3 正面宣传与负面新闻的取舍
    5.2 比较研究的反思
        5.2.1 构建事实框架,增强报道的可信性
        5.2.2 发挥选择机制,提升主动设置框架的能力
        5.2.3 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升报道内容质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中美贸易战报道对比分析研究 ——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写作内容
    (四)写作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综述
        1.关于中美贸易战的起因、本质与应对策略的分析
        2.针对中美贸易战的报道策略分析
        3.从修辞技巧角度分析贸易战报道
        4.从舆情舆论角度分析贸易战影响
一、中美贸易战报道内容对比分析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2.类目建构
    (二)关于中美贸易战报道分析
        1.报道数量呈现一致趋势
        2.新闻来源呈现多样化趋势
        3.报道体裁多元化
        4.报道主体广泛分布
        5.报道对象和报道重心的交叉分析
        6.情感态度分析
        7.报道方向区别显着
二、中美贸易战报道特点对比分析
    (一)共同特点:开展系列报道,主动议程设置
    (二)中国媒体灵活运用典故,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特色
    (三)中国媒体背靠国际舆论,借他人之口表达自身诉求
        1.借力国际舆论直接了当地驳斥美国不实言论
        2.借西方人之口表达我国的态度
    (四)美国媒体运用漫画丰富评论形式
    (五)美国媒体采用预告式标题,吸引读者对事件的关注
三、中美贸易战报道差异产生原因
    (一)历史因素为贸易战埋下隐患
        1.中美经贸关系历史复杂
        2.美国霸权主义思维长期存在
    (二)经济技术因素成为贸易战导火索
    (三)意识形态因素造成两国媒体报道差异
    (四)我国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的复杂环境
四、由贸易战报道引发的思考
    (一)把控报道节奏,精确议程设置点
    (二)以受众为中心,积极开展国际传播
    (三)评论话语风格理性化、系列化、丰富化
    (四)加强对外传播品牌、平台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策略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有助于正确认知特朗普对华“极限施压”策略的本质
        (二)有助于中国有效应对冲击,延伸战略机遇期
        (三)对推动美中战略磨合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文献综述
        (一)美国官方文件、政府相关声明及听证会
        (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论文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策略的原因
    一、美国霸权护持策略的新变化
        (一)美国霸权护持策略的调整
        (二)美国护持霸权对冲意识空前
        (三)竞争施压模式升级
    二、美国维护霸权的历史基因
        (一)美国护持霸权施压对手的基因或传统
        (二)特朗普政府对自由霸权主义的继承与实践
        (三)特朗普政府对护持霸权策略的调整
    三、遏华崛起:美国改变对华战略的新共识
        (一)美国形成对华战略新共识的背景
        (二)形成“全政府—全社会”对华极限施压新共识
        (三)新共识涡陷中美中关系新变化
    四、美国对华极限施压目标靶向的新定位
        (一)“规锁”中国发展势头
        (二)维持长期执政
        (三)阻止结构权力转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策略的多维度实施及收益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策略的运用
        (一)政治外交维度上密集介入中国内政及周边地缘政治
        (二)经贸、科技领域对华高频次施压
        (三)安全维度上军事施压升级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策略的效益评估
        (一)一定程度上暂缓了对华贸易逆差恶化态势
        (二)磨损了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三)统合和扩大了国内执政基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策略走向预判及中国应对
    一、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走向预判
        (一)不断加码升压
        (二)维持现状
        (三)降低极限施压力度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策略的中国应对
        (一)压力变动力,把握战略机遇期
        (二)明确博弈底线,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三)密切高层沟通引领美中“正和博弈”
        (四)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
        (五)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回顾
    第一节 美国对华贸易发展
    第二节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进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特朗普政府对外贸易整体转向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内容
    第三节 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特点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
    第一节 国际因素
    第二节 国内因素
    第三节 个人及政治因素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及趋势
    第一节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动对双方的影响
    第二节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可能的变动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10)《侨报》在中美贸易冲突报道中的身份认同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序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 身份认同
    2.2 族裔媒体与身份认同
    2.3 美国华人的身份认同
    2.4 身份认同与媒体表达
第三章、研究思路与设计
    3.1 内容分析
    3.2 框架分析
    3.3 话语分析
    3.4 研究问题
    3.5 研究设计
        3.5.1 研究对象及样本
        3.5.2 时间跨度
        3.5.3 研究方法
        3.5.4 类目建构
    3.6 研究结构
    3.7 信度检测
第四章、研究发现和讨论
    4.1 《侨报》关于中美贸易冲突报道的基本情况
    4.2 关键构词与语篇表达的关系
    4.3 报道视角与信源的关系
    4.4 话语分析
        4.4.1 两种“关键构词”的比较话语分析”
        4.4.2 “观察者网”的引用分析
        4.4.3 “中方视角”和“华社视角”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愿美中贸易共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与中美关系研究[D]. 陈远.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D]. 肖楠. 浙江大学, 2021(01)
  • [3]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国会因素[D]. 刘峥.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再度审视和重新估算中美贸易失衡[J]. 刘芹.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1(02)
  • [5]全球价值链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研究[D]. 赵佳颖. 山东大学, 2020(02)
  • [6]中国日报网与纽约时报网的中美贸易战报道框架比较研究[D]. 曹颖. 湘潭大学, 2020(02)
  • [7]中美贸易战报道对比分析研究 ——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为例[D]. 戴晶.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策略评析[D]. 邵文卓. 吉林大学, 2020(06)
  • [9]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分析[D]. 马晓晶.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10]《侨报》在中美贸易冲突报道中的身份认同与表达[D]. 张振.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愿中美贸易共同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