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公开课的包装

辩证看待公开课的包装

一、要辩证地看待公开课中的包装(论文文献综述)

陈南[1](2021)在《教育生活中的身体呈现 ——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社会学考察》文中提出

朱晨菲[2](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指出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马义玲[3](2021)在《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所以作为新时代的高中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积极践行国家教育政策理念,创造性开展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的衔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成为新时代合格的青年人才,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叙事教学法作为一种“知、情、意、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并能够在故事情境中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明白所学理论均来源于生活,能够用理论指导生活、丰富生活、感受生活,提升生活必备品质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文献搜集整理和问卷调查研究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分析问题背后存在的普遍原因,并根据笔者的见习实习经验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叙事教学法的运用原则、实施过程和具体的运用策略。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阐述开展该论文研究的背景信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通过文献研读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查找以往研究存在的空白,进而整理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创新点。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概述叙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对叙事、叙事教学、叙事教学法的概念做了相应的总结。并探索叙事教学法可以借鉴参考的理论资源,以及叙事教学法所具有的显着特点。第三部分通过深入教学实践,以实践观察和经验总结的方式探索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从提升课堂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三个角度探索叙事教学法的教学价值与意义。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探索发现目前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情况,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探析问题生成的原因,进而探索叙事教学法的运用价值与意义。第五部分则为总结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叙事教学法需要遵循的原则和基本的运用策略,以及常态化运用的推进路径。第六部分主要论述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以《新时代的劳动者》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为例进行叙事教学法运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课堂观察与反思总结,为叙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戈[4](2020)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无神论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就是通过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等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部署,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大原则的新要求,面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任务,面对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新课题,还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理当讲清“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为此,可以从本体论上揭示“神”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以此回答“为什么世上无神”;从认识论上剖析“神”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以此回答“为什么有人信神”;从方法论上阐释“神”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明确在尊重信教群众信仰选择的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此回答“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但也要有针对性地突出主要对象。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乎党和国家的未前途命运,应以他们为重点;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乎党和国家兴衰存亡,应以他们为关键;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乎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应以他们为难点。做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基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二是用好学校主渠道,在大中小学和党校(行政学院)的课堂教育中融入无神论;三是守好社会宣传阵地,借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此外,还应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提供体制保障和学术支撑。

余云露[5](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李秀梅[6](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五所高中为例》文中提出公开课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和“必然事件”,携带多种功能。现阶段,公开课已经成为传播新教学理念、推广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反思日常教学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一个有效手段。尤其在促进青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公开课也逐渐成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优质课评选的重要形式。但是,由于公开课的功利价值日益被过度看待,以及学校、教师对公开课的价值定位不清晰,在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阻碍了思想政治公开课在教学过程中价值和功能的发挥,导致思想政治教师执教公开课陷入“怪圈”,淡化了公开课开展的根本目的。本研究以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现状调查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选择四川省南充市5所中学为调查样本,对当前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开展进行考察。笔者事先选定调查维度制定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62位思想政治教师和306位高中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获取必要信息。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梳理出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思想政治公开课的组织和管理不到位;思想政治教师未树立正确的公开课教学观;思想政治教师操作公开课的能力不强和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评价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基于获得的数据与资料,深入剖析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问题背后的主要原因,将其归因为:公开课利己化导向的影响;思想政治教师未把握公开课的实质;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高和思想政治公开课的评价机制不合理。结合笔者自身执教公开课的经历与感悟,针对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实施价值的改进策略:通过重构思想政治公开课实施环节和制定规范的公开课教学制度,从而优化公开课组织管理模式;借助鼓励思想政治教师回归自然真实课堂,打造教师成长创造共同体等措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公开课教学观念;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务实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公开课执教能力;凭借打造专业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实施评课课前学习制度和构建平等对话式公开课评价体系等措施推进建立可量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考评机制。本研究以“点”及“面”,对深化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教学研究和丰富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理论架构具有理论意义,能够为更好的开展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提供理论指导和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唐铭嘉希[7](2020)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当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现代社会中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和科技革命改变了传统社会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也变得越来越迫切。新时期,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精神文明的匮乏之间的矛盾,是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必经的难关,也是当代青年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校作为社会储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着无以复加的作用。但现实中,高校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短板和突出问题,急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在充分研习“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相关论文和书籍的基础上,通过问卷问调查的方式,将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进行分类讨论。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还分析出高校内部普遍存在的浮躁之风对大学生学习和认同中华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世界的高度依赖造成的反作用力,影响高校大学生价值判断、现实判断、观念判断;高校在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对文化价值的忽视三个方方面的问题。抓住文化自信缺失的本质原因,为路径探析找到更精确的发力点。首先,在传承与发展创新中华文化的同时,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义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价值,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形成认同感,对我国文化未来的发展坚定信心。其次,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以人为本”理论,为最终形成辩证的文化观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再次,高校要坚持以德育育人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提升思想素质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最后,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校园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价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提升大学文化自自信培育成果。在新时期,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断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是本文的主旨内容。

罗坤[8](2019)在《张健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健(1919-2011年),男,安徽省肥东县人,是中国近现代着名的教育工作者。1930年就读于南京晓庄学校佘儿岗自动小学,1932年转学到上海山海工学团学习,担任赵泾巷分团长,参与普及教育和难民教育工作。1938年,先后担任马列学院研究室研究员、辽西民主学院教育主任、东北大区国民教育处副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教育部党组成员、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央教育科研所负责人等职务,既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工作在教育行政领导部门,为新中国的教育科研、教育理论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张健教育思想的形成深受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熏陶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洗礼。其教育思想体系主要涉及到教育本质和目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内容、各级各类教育、教师以及教育方法六个方面。在教育本质和目的上,他指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合格人才。在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上,指出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教育与经济、政治、科技有着密切关系,要辩证统一看待;在教育内容上,强调要从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要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加强四种教育类型的改革;张健特别指出要重视教师的地位,教师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才能担负起教师的责任,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以及进修和培训;此外,在教育方法上张健也有所研究,提出“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人才”、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自学和自治的主人。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张健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教育事业产生重要影响,这种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对当今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

王蕊[9](2019)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武汉市G小学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心素养是近些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自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要重点研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并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聚焦到核心素养的发展。如何推进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根落地,必将成为重要的课题。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情况的即时反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引领学生自主性、思考力和其他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生成自己的核心素养,也能帮助教师有效的调控课堂。换而言之,课堂即时评价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学生需要形成良好习惯的小学时期。本文通过对武汉市G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进行调查,在用核心素养视角审视的过程中,结合实践,基于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笔者经过近四个月的实习和课堂观察,在对三、四、五、六年级近300名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位教师及10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得到了关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这一话题的大量反馈。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的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内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根据研究需要,笔者界定了本文中的核心素养、课堂即时评价、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等相关概念,分析了核心素养与数学学科融合的可能性、核心素养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可行性和理论支撑。第二章笔者主要依据调查资料,对武汉市G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章笔者主要根据调查前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对当前武汉市G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G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方面,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较浅、对课堂即时评价的的主体认识有偏差、课堂即时评价的内容偏重知识信息忽视了其他方面、以及部分教师自身的素养不够。学生方面,成为评价主体的意识不强、学生的复杂性引起的课堂即时评价的不均衡。客观条件方面,学校对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的重视度不够、教学任务重担下出现被迫无视评价的现象等。基于上述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笔者在第四章提出以下几项改进建议:教师方面,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自身理论基础;转变评价理念,形成对课堂即时评价主体的正确认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发展性评价;锤炼教学机智,提升评价艺术。学生方面,要加强学生成为课堂即时评价主体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客观条件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的监督和指导;学校为教师适当减负等。关于核心素养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落实的问题,目前还饱受争议,笔者希望本研究的观点能对核心素养理论在教学实践的推进有所帮助。

韦丽银,徐学福[10](2019)在《我国公开课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文中提出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公开课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关研究成果丰富。总体上看,相关研究围绕公开课的概念、功能、问题等核心主题展开,研究基本态势良好。但也存在诸如理论深度不足,陷于经验之谈、研究视角单一、实践价值与主体需求观照缺失等问题。未来我国公开课研究应在这几方面引起重视:构建公开课多学科研究视角、加强农村学校公开课研究、聚力公开课价值问题研究、强化公开课制度与组织研究。

二、要辩证地看待公开课中的包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辩证地看待公开课中的包装(论文提纲范文)

(2)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几个机缘
        1.1.2 初步推断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评优课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1.4 研究背景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1.5 研究意义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3.3.1 观察法
        3.3.2 访谈法
        3.3.3 出声思维
        3.3.4 自我反思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的效度
        3.5.2 研究的伦理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3.6.1 论文的结构
        3.6.2 论文的写法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4.1.3 小结:“烤”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4.2.4 小结:“吃橘子”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4.3.3 小结:“境与径”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4.4.4 小结:“神来之笔”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4.5.4 小结:“出彩”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4.6.3 小结:“陪伴”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5.1.5 小结:“名师之智”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5.2.5 小结:“教研之慧”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5.3.5 小结:“专家之谋”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5.4.4 小结:“科研之思”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3)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新时代对思政课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课标中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叙事教学法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叙事教学法相关概念解读
        一、叙事
        二、叙事教学
        三、叙事教学法
    第二节 叙事教学法的理论借鉴
        一、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理论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五、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第三节 叙事教学法的特征
        一、广泛的学生参与性
        二、丰富的意义承载性
        三、多维的课堂互动性
第二章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意义
    第一节 有利于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堂实效性
        三、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第二节 有利于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三节 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达成
        一、优化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第三章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现状
    第一节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研究情况说明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原因
        二、叙事教学法本身的原因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及教材原因
第四章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策略和推进路径
    第一节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原则
        一、坚持思想引领原则
        二、坚持启发创造原则
        三、坚持师生协同原则
        四、坚持“叙”“事”统一原则
        五、坚持教学最优化原则
    第二节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技巧
        一、“事”的选择技巧——叙什么
        二、叙事方法技巧——如何叙
    第三节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科学实施
        一、课前精心准备阶段
        二、课中具体实施阶段
        三、课后总结反思阶段
    第四节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推进路径
        一、学校重视政治学科建设,加大资源投入
        二、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树立常态化运用意识
第五章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第一节 运用案例的整体逻辑设计
        一、教学的主线与出发点
        二、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二节 具体运用案例分析
        一、《经济与生活》——以身边小人物故事运用为例
        二、《生活与哲学》——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运用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简要述评
    1.3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基本概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生成逻辑
    2.1 理论逻辑: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2.1.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2.1.2 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
        2.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但要坚持无神论而且要宣传无神论
    2.2 实践逻辑: 维护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2.2.1 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
        2.2.2 巩固和增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2.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神聚气
    2.3 历史逻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3.1 创造性转化“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
        2.3.2 创新性发展“重人轻神”的民本理念
        2.3.3 继承和升华“制天用之”的理性传统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核心内容
    3.1 本体论上回答: 为什么世上无神
        3.1.1 神的本质: 异己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
        3.1.2 神的发展: 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
        3.1.3 神的不存在: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结论
    3.2 认识论上回答: 为什么有人信神
        3.2.1 自然根源: 尚未完全支配的自然力量
        3.2.2 社会根源: 无法摆脱的社会异己力量
        3.2.3 认识根源: 对宗教相关问题的模糊认识
    3.3 方法论上回答: 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
        3.3.1 科学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
        3.3.2 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选择
        3.3.3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4.1 青少年: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点
        4.1.1 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4.1.2 青少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拉拢信教的重要对象
        4.1.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
    4.2 党员干部: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关键
        4.2.1 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4.2.2 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宗教”“不问苍生问鬼神”
        4.2.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3 农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难点
        4.3.1 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系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4.3.2 个别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猖獗
        4.3.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具体途径
    5.1 基础工作: 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现实基础
        5.1.1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1.2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5.2 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5.2.1 小学阶段
        5.2.2 初中阶段
        5.2.3 高中阶段
        5.2.4 大学阶段
        5.2.5 党校(行政学院)
    5.3 社会宣传: 积极拓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载体
        5.3.1 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3.2 用好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组织保障
    6.1 体制保障: 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6.1.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6.1.2 纳入法治化运行轨道
    6.2 学术支撑: 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
        6.2.1 发展学术组织
        6.2.2 推出优秀成果
        6.2.3 培养专业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五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四、研究的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基本理论
    一、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含义
        (一)公开课
        (二)思想政治课
        (三)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
    二、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
        (一)教学听众不同
        (二)教学环境不同
        (三)教学内容不同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同
    三、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类型
    四、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功能
        (一)研讨与借鉴功能
        (二)评比与选拔功能
        (三)诊断与发展功能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
        (二)调查工具的开发
        (三)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推动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教学实践改革
        (二)促进了高中青年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提供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日常教学的反思窗口
    三、审视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对思想政治公开课的组织管理不到位
        (二)教师的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观念有所错位
        (三)教师操作思想政治公开课时力有未逮
        (四)思想政治公开课评价实效性有待提高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利己化导向
        (一)学校将公开课看成提高声誉的阶梯
        (二)教师将公开课视为职业晋升的通道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公开课实质认识不明
        (一)对公开课立足点认识不够清晰
        (二)对公开课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高
    四、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一)忽视公开课考评人员的队伍建设
        (二)欠缺学科相契合的公开课评价标准
第五章 完善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的对策
    一、学校优化思想政治公开课组织管理模式
        (一)重构公开课实施模式,与时代接轨
        (二)消解公开课功利价值,教学制度化
    二、思想政治教师自我纠偏公开课教学观念
        (一)端正态度,正确定位公开课的价值取向
        (二)坚持公开课“三真”原则,回归自然课堂
        (三)落地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树立团队意识,打造教师成长创造型共同体
    三、思想政治教师务实自身专业素养,增强教学研究能力
        (一)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丰富教学理论
        (二)加强教学技能锻炼,提升专业水平
    四、建立可量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公开课考评机制
        (一)打造与学科相契合的公开课评价标准
        (二)构建平等对话式的公开课评价体系
        (三)实施评课课前学习制,建立公开课评价入档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同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相关理论概述
        1.5.1 文化的定义
        1.5.2 文化自信的定义
        1.5.3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定义
第2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2.1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调查
        2.1.1 调查方案设计
        2.1.2 数据整理和调查结果分析
    2.2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成就分析
        2.2.1 对文化自信的主基调呈现积极态度
        2.2.2 对外来文化能够辩证的看待
        2.2.3 对多种多样的文化自信培育方式抱有极高的兴趣
    2.3 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3.1 大学生对文化价值的迷茫
        2.3.2 大学生对网络世界的依赖
        2.3.3 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对文化价值的忽视
    2.4 高校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2.4.1 浮躁之风影响大学生的文化摄入
        2.4.2 经济发展对文化建设的冲击
        2.4.3 现实要求让高校的文化发展放缓脚步
第3章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
    3.1 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宣传和学习
        3.1.1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学习
        3.1.2 加强对革命文化的宣传和学习
        3.1.3 加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和学习
    3.2 用马克思主义育人观指导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
        3.2.1 用“全面发展”的思想培育学生
        3.2.2 用“以人为本”的态度关爱学生
        3.2.3 培养大学生形成辩证的文化观
    3.3 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3.3.1 提高大学生对文化价值的认同
        3.3.2 引导大学生对文化价值观的践行
        3.3.3 建设文化自信培育课程体系
    3.4 以校园制度为保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保驾护航
        3.4.1 提高高校心理辅导和大学生心理关怀的普及
        3.4.2 提高文化良性互动,揭开不同文化的面纱
        3.4.3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手段和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

(8)张健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国内研究现状评价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的目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一、张健生平简介和主要教育实践活动
    (一)张健生平简介
    (二)张健主要教育实践活动
        1.晓庄师范和山海工学团时期的教育实践(1930 年—1936 年)
        2.延安根据地时期的教育实践(1937 年—1945 年)
        3.东北政府任职时期的教育实践(1946 年—1949 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实践(1949 年—1995 年)
二、张健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张健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张健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熏陶
        2.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洗礼
三、张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论教育本质和目的
        1.教育的本质
        2.教育目的
    (二)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三)论教育内容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四)论各级各类教育
        1.基础教育
        2.高等教育
        3.职业教育
        4.农村教育
    (五)论教师
        1.教师的地位和标准
        2.教师的教学
        3.教师的培养和进修
    (六)论教育方法
        1.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人才
        2.提倡启发式教学
        3.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使学生成为自学和自治的主人
四、张健教育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一)张健教育思想的评价
        1.张健教育思想的特点
        2.张健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二)张健教育思想的启示
        1.倡导创造教育培养杰出人才
        2.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3.正确看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一览表

(9)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武汉市G小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评价成为趋势
        (二)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三)相关研究的缺失
        (四)个人对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兴趣
    二、研究目的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相关理论探索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
        (二)课堂即时评价
        (三)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
    二、核心素养与数学学科融合的分析
        (一)科学精神与数学“科学严谨”的特征相契合
        (二)学会学习是学好数学的目标和内在要求
        (三)健康生活与数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目标相符合
        (四)数学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核心素养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即时性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一)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已发展为趋势
        (二)课堂即时评价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
    四、核心素养研究课堂即时评价的理论支撑
        (一)认知主义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特点及意义
第二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调查过程及现状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问卷设计
        (四)访谈的设计
    二、调查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二)访谈调查结果
        (三)观察记录
    三、对调查结果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现状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较浅
        (二)教师对课堂即时评价的主体认识有偏差
        (三)课堂即时评价的内容偏重知识信息忽视了其他方面
        (四)部分教师自身的素养不够
    二、学生方面
        (一)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意识不强
        (二)学生的复杂性引起的课堂即时评价的不均衡
    三、客观条件方面
        (一)学校对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的重视度不够
        (二)教学任务重担下出现的被迫无视评价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改进建议
    一、教师方面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自身理论基础
        (二)转变评价理念,形成对课堂即时评价主体的正确认识
        (三)注重学习过程,形成发展性评价
        (四)锤炼教学机智,提升评价艺术
    二、学生方面
        (一)加强学生成为课堂即时评价主体的意识
        (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客观条件方面
        (一)学校加强对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的监督和指导
        (二)学校为教师适当减负
结论和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致谢

(10)我国公开课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公开课研究的基本概况
    (一) 概念分析及数据来源
    (二) 研究态势呈现
    (三) 研究主体构成
二、我国公开课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
    (一) 公开课概念的讨论
    (二) 公开课之于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讨论
    (三) 公开课功利化问题的讨论
三、我国公开课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 构建多学科研究视角
    (二) 加强农村学校公开课研究
    (三) 聚焦公开课价值问题研究
    (四) 强化公开课制度与组织研究

四、要辩证地看待公开课中的包装(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生活中的身体呈现 ——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社会学考察[D]. 陈南.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3]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 马义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D]. 张戈.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7)
  • [5]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6]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五所高中为例[D]. 李秀梅.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7]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唐铭嘉希.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8]张健教育思想研究[D]. 罗坤.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9]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武汉市G小学的调查研究[D]. 王蕊.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10]我国公开课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J]. 韦丽银,徐学福. 教育导刊, 2019(02)

标签:;  ;  ;  ;  ;  

辩证看待公开课的包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