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测井仪的研制

核磁共振测井仪的研制

一、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研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强[1](2021)在《非常规油气时代的测井采集技术挑战与对策》文中认为为积极应对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已经或即将进入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趋势,文章在概述非常规油气的储层、油气藏和工程等三方面特点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测井采集技术的现状、挑战及需求,并对标国际领先技术,系统性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即:(1)升级常规电缆测井性能。研制并投产高精度高分辨率高安全型常规测井,要求纵向分辨率为5~10cm,密度测井精度为0.01~0.015g/cm3,并采用高产额可控中子管技术实现密度和中子的无放射源安全测井。(2)完善配套成像测井技术。一是重点研发短回波间隔(不大于0.2ms)、高纵向分辨率(10cm左右)和大信噪比(大于8)的同时探测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二维核磁共振测井;二是完善发展适用于致密储层的矿物组分精细计算和流体性质准确识别技术,主要为元素全谱、多频介电、井下实时流体分析与测压及水平井多相流动成像等高性能成像测井技术;三是发展方位超远探测三维声波测井技术,精细描述水平井井旁地层结构、断裂系统、天然裂缝及压裂缝的空间展布。(3)加快研发高性能过钻杆测井。测井项目至少应包括常规、电成像和阵列声波等测井技术,并逐步配套元素全谱测井,其资料精度和纵向分辨率与电缆测井相一致,密度和中子测井采用小型化高产额可控中子管技术;加大核磁共振测井的小型化攻关,发展形成技术性能可匹配于电缆测井的过钻杆核磁共振测井。(4)加大研发近钻头和远探边随钻测井技术。一是测井系列配套、针对性强,发展包括自然伽马和电阻率等方位成像随钻技术,其探测点距钻头小于1m;二是方位远探边技术,径向探测距离达20~30m,方位分辨率至少为90°;三是钻头前视探测技术,可分辨钻头前方距离5m以上的地层界面或断层。

袁景峰[2](2020)在《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方法与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两相流是石油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流动形式,在油藏的开采中,及时获取储集层内流体的各项参数对油藏的保护和提高原油采收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组分与流动过程的复杂多变性,传统的测量方法在对两相流实际应用时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核磁共振技术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测量方法对流体有损伤和受各相分布影响较大的缺陷。本文在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和流体性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用于两相流测量的核磁共振测量系统并对测得的回波串信号进行了2谱反演研究,可实现不同流体的识别。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阶段性成果如下:首先,针对核磁共振脉冲序列激励两相流所产生的回波串信号频率高、幅值低等特点设计了以匹配调谐、前置放大和混频滤波为主的信号调理电路模块,实现了以下功能:(1)经过匹配调谐的信号在4.26MHz处达到了共振状态,与同轴电缆保持了50Ω阻抗匹配;(2)前置两级放大电路最高可达80dB的高增益、低噪声的特性很好满足的对微弱回波信号放大的需求;(3)经过与本振信号的混频滤波处理能够对高于100kHz的信号进行滤除,具有较好的通频带和截止值,利于后级的信号采集。其次,设计了以ARM+FPGA为双核心和外部高速A/D转换为架构的高精度数据采集模块,实现了对核磁共振两相流信号的采集、处理、存储、通信等功能。其中FPGA控制ADC将采集到的回波串信号中一些低于阈值大小的干扰脉冲信号进行了判别与滤除,减小了数据量并提高了信号质量。经过处理后的数据通过双口RAM进行了缓冲,并通过FSMC总线实现了ARM与FPGA之间的数据高速实时交换。最后,为了对两相流进行识别,采用了基于SVD的核磁共振2谱反演方法,通过对奇异值截断值的选取和非负约束的优化处理,提高了反演的准确度。并对设计的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系统和反演方法进行了室内实验。仿真反演结果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验证了本文所述的测量系统与反演方法的可行性,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刘亮[3](2020)在《核磁共振测井反演及应用研究 ——以杭锦旗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密砂岩气藏测井评价技术是勘探开发致密气藏的关键技术之一,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又属于致密砂岩气藏测井评价技术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长久以来,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流体识别、孔隙度、渗透率计算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致密油气藏孔隙结构方面具有其他测井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另一方面核磁共振测井致密砂岩气藏应用中还经常存在测井资料解释失败的案例,例如受杭锦旗地区致密砂岩储层复杂孔隙结构和含气性的影响,导致在该地区的水层经常出现核磁共振差谱信号,核磁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值偏小等问题,不仅制约了杭锦旗地区勘探开发的进展,同时也对核磁共振测井在致密砂岩等复杂储层的有效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需要对致密砂岩气储层展开核磁共振反演及应用研究,解决核磁共振测井在当前复杂储层的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本文从核磁共振测井反演及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杭锦旗地区数据开展核磁共振反演及应用研究。首先,以核磁共振测井资料为主,常规测井资料为辅,结合岩心实验数据开展储层特征分析,总结出不同地层的岩性、物性、电性以及含气性特征。在分析典型气、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基础上,总结和提炼气、水层的核磁共振T2谱十组分量分布特征。然后,针对杭锦旗地区致密砂岩气储层特点,将粘土束缚水信号加入核磁共振二维反演。通过TSVD法反演明确了在考虑粘土束缚水信号的情况下,二维T2-T1谱识别含气储层中四种信号的能力要优于二维T2-D谱。对于T2-T1谱反演来说,保持长等待时间有利于中、长弛豫信号反演的稳定性,保留较低的短等待时间有利于短弛豫信号的聚焦。大回波数有利于增强长弛豫组分流体信号的聚焦性,小回波数有利于短弛豫组分流体信号的增强。同时,建立一种基于交点定位法的粘土束缚水信号反演发散校正法。该方法基于谱峰定位和谱宽度计算,进而重建了粘土束缚水二维谱信号,能够解决除原始回波串采集质量原因之外的粘土束缚水信号反演发散问题。最后,结合反演研究成果开展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研究。在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应用方面,分析了致密砂岩气、水层的弛豫特征变化机理,统计了杭锦旗地区气、水层T1和T2谱分布范围特征,并依据该特征构建了杭锦旗地区T2-T1二维谱解释模版。通过二维核磁的应用,使得一维核磁各种流体信号重叠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储层流体性质的识别率已由原来的一维核磁测井的78%上升到二维核磁的91%。在孔隙度计算方面,建立了核磁联合声波时差的计算方法,抵消了部分含气性的影响,有效缓解了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计算致密砂岩气层孔隙度普遍偏小的问题。在渗透率计算方面,建立了基于可变参数p、q、h、i的新型核磁渗透率计算模型,该模型基于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由其储层孔隙度和孔隙结构共同决定的原理,结合了岩心实验数据和核磁测井数据二者各自在渗透率计算上的优势。实例证明,新渗透率模型计算的渗透率与岩心分析渗透率相关系数达到0.94,进一步提升了致密砂岩气储层的渗透率计算精度。在孔隙结构识别方面,建立了核磁十组分孔径分级法用于识别孔隙结构,既能识别出连续深度下储层孔隙结构的精细变化,也能够进一步基于泥浆驱替流体技术建立的横向转换系数构建出新的伪毛管压力计算模型。经实例验证,该模型构造的砂岩储层的伪毛管压力曲线与岩心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的符合率大于80%。

吕庆田,张晓培,汤井田,金胜,梁连仲,牛建军,王绪本,林品荣,姚长利,高文利,顾建松,韩立国,蔡耀泽,张金昌,刘宝林,赵金花[4](2019)在《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文中认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仪器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产勘查技术无论仪器设备,还是方法、软件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深部矿产勘查需求."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设立了"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以提高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深度、精度、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为目标,研发高精度重磁探测技术、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地震探测、钻探和井中探测技术和装备.经过4年的攻关研究,突破了高精度微重力传感器、铯光泵磁场传感器、宽带感应式电磁传感器等1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和升级了地面高精度数字重力仪、质子磁力仪、大功率伪随机广域电磁探测系统、分布式多参数电磁探测系统等18套勘探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创新和完善了20余项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研发和完善了2套适合金属矿数据处理及解释的大型软件系统,和8套其他专用软件系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平.本文旨在介绍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首先回顾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再重点介绍"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最后对发展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提出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吴银川[5](2019)在《石油套管井中感应测井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石油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降低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油田的稳产增产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老生产井(金属套管井)复查挖潜和发现新产层是稳产增产的重要途径。但是,一方面,生产井长期开采导致原油储层发生变化,原有的裸眼井测井资料不能有效解释和评价储层;另一方面,生产井中的金属套管严重阻碍了常规侧向仪器和感应测井仪器测量评价油气的关键参数—地层电阻率(地层电导率)。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方法探测金属套管外地层电阻率,重新解释和评价地层,发现新的油气储集层。本文利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基于电流线圈的套管井电磁场分布特征,提出了套管井中测量套管外地层电阻率的感应测井新方法,系统研究了套管井关键参数选择、非均匀地层响应、非均匀金属套管影响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基于正演响应信息库的套管参数反演方法,最后研究了测井新方法在工程实现中的相关技术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如下:(1)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提出了同时考虑磁导率和电导率参数的金属套管井电磁场计算方法,解决了套管井电磁场数值计算问题。测量金属套管外地层电阻率的关键是解决基于线圈源的套管井电磁场计算问题。首先给出了均匀介质电磁场、电压和地层电导率的计算方法,得到均匀介质中电磁场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纵向和径向三层非均匀介质中电磁场的计算方法,为准确分析井眼、套管和地层的影响特征,研究套管外地层测量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2)提出了基于相位差测量套管外地层电阻率的感应测井方法,解决了套管外地层电阻率的感应测量问题。首先,针对电磁场计算函数的振荡积分不准确问题,深入分析振荡函数特征,提出了分段积分策略。其次,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研究套管井和裸眼井中电磁场分布与地层电导率、发射-接收距离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套管井中当发射-接收距离大于3m后,电场虚部(磁场实部)随地层电导率变化,而裸眼井中电场实部(磁场虚部)随地层电导率变化。接着,给出了计算电场相位差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发射-接收距离、不同地层电导率对相位差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相位差测量套管外地层电阻率的感应测井新方法。最后,计算分析了激励频率和发射-接收距离对相位差和接收电压的影响特征,根据可检测信号量级建立激励频率和发射-接收距离两个关键参数的最佳选择区域。(3)提出了套管井感应测井纵向分辨率和径向探测深度的确定方法,解决了套管井感应测井仪器性能参数的计算问题。构建套管外纵向三层和径向两层地层模型,分别计算分析了地层电导率、地层厚度和侵入半径对不同发射-接收距离相位差的影响特征,提出利用发射-接收距离与目标地层厚度的比值来确定测井纵向分辨率,利用归一化相位差来确定测井径向探测深度的方法,当归一化相位差为0.4时,径向探测深度大于发射-接收距离。(4)构建了套管非均匀测井模型,揭示了套管参数非均匀变化对测井的影响规律。套管的腐蚀、接箍、断裂和局部电导率变化等非均匀的影响是套管井感应测井新方法应用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套管腐蚀、接箍、裂缝及电导率局部变化的简化模型,计算分析了非均匀参数变化对相位差和接收电压的影响规律,该研究结果为实际测井中消除套管非均匀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5)提出了基于正演响应信息库的套管参数反演方法,解决了井下套管参数的测量问题。套管内径、厚度、电导率和磁导率是影响测井响应的四个参数,其中套管内径可通过井径仪器测量得到,其余三参数只能通过反演得到。首先,设计了1发射-3接收线圈的套管参数感应测量线圈系,然后利用数值计算建立套管参数正演响应信息库,解决了正演响应的快速计算问题。接着,基于正演响应信息库,采用三参数降维思想,设计三维参数快速反演搜索方法。最后,设计反演算法并编写反演程序,利用不同参数组合的反演,测试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6)研究了套管井感应测井仪器工程实现问题。设计了套管井感应测井仪器系统,详细研究仪器工程实现时需要解决的信号源和接收线圈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数字相敏检波技术实现响应信号实部虚部分离及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了信号噪声消除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检测算法的性能。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测量套管外地层电阻率的感应测井方法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套管井感应测井仪器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宋欣桦[6](2019)在《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与接收电路设计》文中指出石油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石油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峻,大大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大力发展石油测井勘探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技术与其他测井技术相比不仅具有目标精准、分辨率高、还原度高等特点,还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放射性测井液引起的污染,国际上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商用仪器,而国内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做了以下研究:1、深入了解核磁共振现象,分析核磁共振测井方法的工作原理,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随钻核磁测井技术,确定了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的整体设计方案,将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分为探头系统和电子线路系统,探头分为永磁体和天线,电子线路系统分为主控电路、发射电路、接收电路和采集电路。2、针对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的探头系统,采用“inside-out”结构,产生拉莫尔频率为500kHz左右的均匀静磁场,天线通过并联谐振的方式发射射频信号,并且接收原始的核磁共振信号;针对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的发射电路部分,采用由八个射频MOS管组成的双全桥结构,构成可将输入电压抬高一倍的功率放大电路;针对采集电路部分,采用基于100M以太网接口的八通道14位同步采集来进行数据的读取分析。3、针对核磁共振接收信号幅度较小的特点,设计了低噪声接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隔离吸收电路、低噪声前放电路、滤波放大电路、刻度电路及衰减测量电路的设计,达到总放大倍数为42000,滤波通频带为450kHz550kHz,带宽为100kHz的设计目标。4、对系统进行了室内测试。对接收电路进行了主要功能电路测试,测试其放大倍数、通频带、带宽、通带内总增益、工作温度等具体指标;对探头进行静磁场测试;对发射电路进行功率放大测试;对系统关键部件进行高温测试。

蔺凯璇[7](2019)在《井下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钻成像技术可用于识别地层界面变化、进行地质导向作业等。随钻成像仪器可获取大量的井下数据,受限于当前井下存储器较低的容量及常规泥浆脉冲遥测系统很低的数据传输速率,无法实现大量随钻成像数据的长时存储和实时传输,制约了随钻成像技术的发展。数据压缩技术为随钻成像数据的高效存储与传输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结合井下随钻成像数据特点和面向地质导向工程应用,以提高数据压缩效率为目标,论文深入研究了井下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并完成了以下具有创新性的工作:首先,为了提高随钻成像数据的传输效率,结合随钻成像数据分布集中、变化平缓和相关性强的特点,提出采用基于DPCM结合整数DCT变换的混合编码方法对随钻成像数据进行压缩。该方法通过预测编码降低数据间的相关冗余,采用整数DCT变换去除数据中的相关冗余,通过哈夫曼编码去除数据间统计冗余,逐级提高数据压缩效率。仿真实验和实测随钻电阻率成像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该方法可以作为随钻成像数据压缩的通用方法。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提出的混合编码方法对随钻成像数据的压缩效率,从增强数据相关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数据重排方法。采用预测编码对原始数据作差分处理后,以重排元素平均距离作为优化准则,以数据重排路径连续、无交叉且保持数据相邻性作为约束条件,将得到的一维差值数据重组为具有最佳相关性的二维矩阵。在保持相邻数据间相关性的同时,增强非相邻数据间的相关性,提高变换编码去相关冗余的效率。仿真实验和实测随钻电阻率成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在保证随钻成像数据重构质量的前提下,该方法显着提高了现有混合编码方法的压缩效率。最后,面向地质导向应用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面向峰值与分段斜率特征的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通过分析总结这两类特征,提出了一种随钻成像数据峰值与分段斜率特征的提取方法。将峰值及其对应的扇区编号进行差分编码,同时结合分段斜率取值正负交替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聚类与游程编码的分段斜率压缩方法。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分段斜率进行分类量化,以每一类分段斜率数据集的聚类中心为量化电平量化该类内所有数据,对量化后的分段斜率进行游程编码,实现特征数据的大幅压缩。仿真实验和实测随钻电阻率成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充分保留原始数据特征的前提下,能够实现随钻成像数据的高效压缩,可以在地质导向中应用。

吴奇贞[8](2019)在《小型数字化核磁共振主控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是过程监测和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介绍核磁共振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优势以及核磁共振主控系统小型化数字化对于整个核磁共振谱仪的影响。主控系统是由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作为主控芯片,产生时序控制信号、控制完成CPMG脉冲发射、并且完成对回波信号的高速采集处理和上传通讯。本系统采用直接频率合成(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DDS)技术,通过引入俩个DDS实现宽频带脉冲发射和接收处理;在回波信号采集处理模块则引入数字相敏检波技术,通过正交解调和有限长单位冲激响应滤波器(FIR)提取有效回波信号,减少计算量并且可以提供实时测试;在电路设计模块,采用FT2232D作为通讯芯片,减少了在程序中编写USB协议的麻烦,并且编写上位机或用现成的串口调试助手作为数据接收工具。电路设计结构简单实用、稳定可靠,改善了原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FPGA作为主控芯片的累赘,减小电路体积,实现了核磁共振主控系统小型化和数字化。

闫伟超[9](2019)在《基于数字岩心与数字井筒的地层渗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为了准确的评价生产能力,研究地层的渗流特性尤为重要。其中,绝对渗透率决定了产液量,相对渗透率反映了产液性质,流体分布表征了地层开发阶段含油性。由于国内大多数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地层的渗流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地层渗流特性的研究,通常采用岩石物理实验方法,结果更真实的代表地层渗流特性,但实验周期一般较长;数字岩心技术能够定量模拟分析地层渗流特性,模拟周期相对较短,但依然局限于采集到的离散岩心;而三维数字井筒技术,是一种能够模拟连续深度渗流特性的方法,但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成果较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本文分别从岩石物理实验、小尺度岩心模拟和大尺度井筒模拟三个方面对地层渗流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对实验室岩石物理手段测量地层渗流特性进行总结,对于CT扫描构建的不同流体分布三维数字岩心,基于扩张算法提出了一种油水分布图像修复方法,并提出一套定量表征微观剩余油的方法,包括微观剩余油含量和结构参数两方面进行定量表征。对于核磁共振实验的渗流特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MSE脉冲序列准确测量岩心孔隙度的新方法。通过岩心原样、饱和油、饱和水和离心四类的一维核磁共振和二维核磁共振实验对比测量,反映流体在有机孔与无机孔中分布规律与模式,给出确定束缚水饱和度的方法,并提出了新的一维核磁实验分析流体分布图版和二维核磁共振流体组分识别图版。基于多种核磁共振技术和渗吸过程实验对不同类型孔隙的润湿性进行表征,确定了岩心油、水润湿性条件下不同组分的核磁响应范围,验证了分子间同核偶极耦合的存在。其次,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构建最佳的三维数字岩心,提出了基于CT资料结合X射线衍射构建多矿物组分数字岩心方法和基于岩石粒度资料与压汞资料构建多尺度融合数字岩心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数学形态学方法、孔隙网络方法、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在岩石渗流特性模拟结果的差异,确定不同研究目的和条件下渗流模拟适用的方法。对于裂缝性储层,研究了裂缝迂曲度对渗流的影响,并发现裂缝与基质的渗流耦合作用,提出综合渗透率模型。三维数字岩心数值模拟可以得到核磁共振响应,将核磁共振谱与地层岩心渗流特性结合,探索基于核磁共振研究地层岩石渗流特性方法。首先利用随机行走法对岩心的核磁共振响应进行模拟,并验证了该模拟方法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体素有限元的岩心内部梯度场模拟的新方法,与传统的偶极求和方法相比,新方法更好的捕捉孔隙表面附近的磁场变化,计算的内部磁场梯度分布更加准确。综合分析多种影响因素对岩心内部梯度场的影响,绘制了不同类型砂岩的扩散域图版。以核磁共振T2谱转换的孔隙半径为纽带,基于数字岩心得到的含水饱和度与油块半径分布几何均值之间的关系,实现利用核磁共振计算不同饱和度条件下微观剩余油半径分布。提出具有不同流速等效的流体类型在孔隙空间分布的方法,通过结合T2谱系数法求解束缚水饱和度实现了核磁共振计算岩心渗透率。将核磁共振T2谱转换为毛管压力与含水饱和度的相关关系,得到孔隙结构指数,代入Brooks-Corey模型中计算相对渗透率,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以电成像数据转换孔隙度数据为硬数据、全直径CT资料为训练图像,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构建三维数字井筒,生成的孔隙度与岩心分析结果较吻合。通过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关系,构建井周三维渗透率分布,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每层的渗透率值。利用三维孔隙半径分布构建井筒核磁T2谱,进而计算相对渗透率,最终实现不同层位连续的渗流特性表征。

崔帅帅[10](2019)在《核磁共振观测模式研究及工具设计软件开发 ——图像化脉冲序列设计、模拟数据采集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观测模式是以获取特定地层信息为目标的数据采集方式,它直接决定着核磁共振谱仪对不同类型储层的适应性以及获取原始数据的可信度。本文从观测模式的组成元素以及工作机理出发,采用C#语言开发了一套具有可视化功能的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观测模式设计软件。然后利用设计软件结合理想的流体模型设计相应的观测模式,并依据二维核磁共振谱方程完成对模型的正反演数值模拟并得到模拟的二维反演谱,最后通过反演结果与流体模型的对比分析来验证观测模式设计的合理性。由此可以形成一套功能齐全的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测前设计软件。本文重点对以下两个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第一,观测模式设计软件的研究与工具设计软件开发。目前主流的二维核磁共振测井仪器有多种,且二维核磁共振测井的观测模式组成元素多,元素之间的约束条件复杂。为了简化工作,本文以Baker Atlas多维核磁仪器MREX的观测模式工作机理为主,首先通过调研相关文献搞清楚观测模式的组成元素以及工作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观测模式设计人员的相关需求构画出设计软件的实现思路,最终采用C#编程语言完成观测模式设计软件的实现。软件支持二维核磁共振测井以及核磁共振岩心分析仪的观测模式设计,同时软件提供了三种采集参数编辑方式、观测模式优化机制以及图形化显示等功能,实现了观测模式的灵活调整,解决了当前主流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观测模式存在采集参数固定、不宜灵活调整从而导致所采集的原始数据信噪比低下、储层中流体弛豫特性加载不完全等问题。此外,软件还提供了观测模式的采集参数信息以及采集时序信息的输出功能等。第二、通过数值模拟完成观测模式的应用效果验证。核磁共振测井的测前设计对于流体识别至关重要。首先,结合储层条件以及流体性质构建理想的流体模型。然后,依据设计的观测模式对模型进行正演数值模拟、数据反演处理等操作,得到流体模型的二维谱分布。最终,通过反演结果与构造谱的对比分析来验证优化观测模式的有效性,并通过观测模式的优化来达到测前设计的目的。

二、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研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研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非常规油气时代的测井采集技术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非常规油气的基本特点
    1.1 储层特点
    1.2 油气藏特点
    1.3 工程特点
2 高性能电缆测井关键技术
    2.1 高精度和高分辨率技术
        2.1.1 高精度仪器
        2.1.1. 1 常规孔隙度测井
        2.1.1. 2 核磁共振测井
        2.1.2 高分辨率仪器
    2.2 精细全面油气探测技术
        2.2.1 电各向异性探测技术
        2.2.2 复杂流体探测技术
        2.2.3 非电阻率油气饱和度探测方法
        2.2.3. 1 介电扫描测井
        2.2.3. 2 元素全谱测井
        2.2.4 水平井多相流产液剖面测井技术
    2.3 方位超远探测三维声波测井技术
3 高性能过钻杆测井关键技术
    3.1 小型化
    3.2 高集成性
    3.3 高可靠性
    3.4 高通用性
4 高性能水平井地质导向关键技术
5 采集资料质量控制的智能化技术
    5.1 测量参数智能化实时优选技术
    5.2 原始资料智能化实时预处理技术
    5.3 资料质量智能化快速评定技术
6 认识与结论

(2)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方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核磁共振测量理论与测量系统设计
    2.1 核磁共振理论基础
        2.1.1 原子核的磁性
        2.1.2 核磁共振现象
    2.2 核磁共振矢量模型描述
    2.3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2.3.1 自旋回波测量
        2.3.2 横向驰豫时间T2 的测量
    2.4 核磁共振测量系统的实现
        2.4.1 FID信号的估算
        2.4.2 测量电路的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磁共振信号调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3.1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方案
    3.2 DDS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2.1 高频信号的产生方法
        3.2.2 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3.3 匹配调谐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3.3.1 匹配调谐电路的设计
        3.3.2 匹配调谐电路的仿真与测试
    3.4 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3.4.1 放大电路的设计
        3.4.2 放大电路的仿真与测试
    3.5 混频滤波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3.5.1 混频滤波电路的设计
        3.5.2 混频电路的仿真与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磁共振测量数据采集电路的设计
    4.1 数据采集电路的总体设计方案
    4.2 数据采集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4.2.1 FPGA及外围电路的设计
        4.2.2 高速ADC电路的设计
        4.2.3 ARM及外围电路的设计
        4.2.4 电源电路的设计
    4.3 数据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3.1 FPGA的总体软件设计
        4.3.2 ADC模块的控制
        4.3.3 脉冲峰值检测模块
        4.3.4 双口RAM缓存模块
        4.3.5 时钟模块
        4.3.6 ARM的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磁共振两相流T2谱反演方法研究
    5.1 T2 谱反演的理论基础
    5.2 解谱模型的建立
    5.3 数据的正演
    5.4 T2 谱反演的实现
        5.4.1 奇异值分解与截断值的选择
        5.4.2 非负约束的处理
    5.5 反演效果的对比与评价
    5.6 两相流的识别
        5.6.1 差谱法
        5.6.2 移谱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调试与结果分析
    6.1 实验室系统的搭建
    6.2 系统各模块电路性能分析
    6.3 流体反演信号的测量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核磁共振测井反演及应用研究 ——以杭锦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杭锦旗地区地质及储层特征
        1.2.1 地质构造及沉积特征
        1.2.2 储层特征
        1.2.3 核磁共振测井响应特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核磁共振测井方法和仪器的发展
        1.3.2 核磁共振测井反演方法研究进展
        1.3.3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核磁共振测井及应用原理
    2.1 核磁共振测量的物理基础
        2.1.1 单个原子核弛豫过程
        2.1.2 宏观原子核弛豫机制
    2.2 核磁共振仪器测量原理
    2.3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原理
        2.3.1 流体性质识别原理
        2.3.2 储层参数计算原理
        2.3.3 孔隙结构识别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磁共振测井反演
    3.1 核磁共振测井响应方程
        3.1.1 一维核磁共振
        3.1.2 二维核磁共振
    3.2 核磁共振数据压缩及反演算法
        3.2.1 数据压缩算法
        3.2.2 反演算法
    3.3 考虑粘土束缚水的二维核磁共振反演
        3.3.1 二维谱反演影响因素
        3.3.2 二维T_2-D谱反演
        3.3.3 二维T_2-T_1谱反演
    3.4 基于交点定位法的粘土束缚水信号校正
        3.4.1 交点定位法原理及方法
        3.4.2 应用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研究
    4.1 核磁共振测井测前设计分析
        4.1.1 测前设计方法
        4.1.2 观测模式选择
    4.2 流体性质识别
        4.2.1 致密砂岩气、水层弛豫特征变化机理分析
        4.2.2 杭锦旗地区气、水层弛豫谱特征分析
        4.2.3 流体性质识别在杭锦旗地区的应用实例
    4.3 孔隙度计算
        4.3.1 孔隙度计算理论模型
        4.3.2 孔隙度计算在杭锦旗地区的应用实例
    4.4 渗透率计算
        4.4.1 基于可变参数的新核磁渗透率计算模型
        4.4.2 新渗透率模型在杭锦旗地区的应用实例
    4.5 孔隙结构评价
        4.5.1 孔隙结构评价模型
        4.5.2 基于泥浆驱替流体的横向系数转换
        4.5.3 基于十组分孔径分级的孔隙结构评价法及纵向系数转换
        4.5.4 新孔隙结构模型在杭锦旗地区的应用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金属矿勘探技术发展历程
    1.1 重、磁勘探技术
    1.2 电法及电磁勘探技术
    1.3 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
    1.4 井中物探及测井技术
    1.5 硬岩深井岩心钻探技术
2 金属矿勘探技术新进展
    2.1 重磁探测技术
        2.1.1 进展概述
        2.1.2 代表性成果
    2.2 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
        2.2.1 进展概述
        2.2.2 代表性成果
    2.3 金属矿地震探测技术
        2.3.1 进展概述
        2.3.2 代表性成果
    2.4 钻探及井中物探与测井技术
        2.4.1 进展概述
        2.4.2 代表性成果
3 挑战及下一步研发方向
4 结论

(5)石油套管井中感应测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测井技术发展
        1.2.2 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技术发展
        1.2.3 感应测井技术发展
        1.2.4 学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非均匀介质感应测井理论研究
    2.1 均匀介质感应测井理论
        2.1.1 均匀介质感应电磁场
        2.1.2 感应电动势
        2.1.3 地层视电导率
    2.2 纵向非均匀介质感应测井理论
        2.2.1 纵向非均匀介质感应电磁场
        2.2.2 纵向三介质感应电磁场
    2.3 径向非均匀介质感应测井理论
        2.3.1 径向非均匀介质感应电磁场
        2.3.2 径向三层介质感应电磁场
    2.4 小结
第三章 套管井感应测井方法研究
    3.1 套管井感应测井模型
    3.2 电磁场数值积分方法
    3.3 套管井电磁场特征
        3.3.1 模型参数设置
        3.3.2 套管井与裸眼井电场特征比较
        3.3.3 套管井电场分析
    3.4 套管井感应测井关键参数确定
    3.5 套管参数对测井响应影响
        3.5.1 套管外半径对测井响应影响
        3.5.2 套管厚度对测井影响
        3.5.3 套管电导率对测井影响
        3.5.4 套管磁导率对测井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非均匀地层响应特征研究
    4.1 模型构建与验证
        4.1.1 模型构建
        4.1.2 网格剖分
        4.1.3 模型验证
    4.2 纵向非均匀地层响应特征
        4.2.1 高电导率地层响应
        4.2.2 低电导率地层响应
    4.3 径向非均匀地层响应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非均匀套管响应特征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套管腐蚀响应特征
        5.2.1 套管腐蚀测井模型
        5.2.2 套管内腐蚀相位差响应特征
        5.2.3 套管内腐蚀电压响应特征
    5.3 套管接箍响应特征
        5.3.1 套管接箍测井模型
        5.3.2 套管接箍相位差响应特征
        5.3.3 套管接箍电压响应特征
    5.4 套管断裂响应特征
        5.4.1 套管断裂测井模型
        5.4.2 套管断裂相位差响应特征
        5.4.3 套管断裂电压响应特征
    5.5 套管电导率非均匀响应特征
        5.5.1 套管电导率非均匀测井模型
        5.5.2 套管电导率非均匀相位差响应特征
        5.5.3 套管电导率非均匀电压响应特征
    5.6 小结
第六章 套管参数反演技术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反演理论
        6.2.1 系统参数化
        6.2.2 系统的正演与反演
        6.2.3 测井参数反演
    6.3 套管参数反演问题描述
        6.3.1 反演参数确定
        6.3.2 测量数据
        6.3.3 目标函数构建及特征
    6.4 套管参数反演方法
        6.4.1 正演信息库构建
        6.4.2 搜索方法
        6.4.3 反演程序流程设计
    6.5 参数反演结果
    6.6 小结
第七章 套管井感应测井仪器工程实现研究
    7.1 感应测井仪器组成
    7.2 信号源设计
        7.2.1 DDS基本原理
        7.2.2 测井信号源组成
        7.2.3 DDS接口电路设计
        7.2.4 程序设计
    7.3 感应线圈设计
        7.3.1 感应线圈电磁特征
        7.3.2 空芯线圈设计
        7.3.3 磁芯线圈设计
        7.3.4 线圈等效电路
    7.4 微弱信号检测
        7.4.1 常见信号检测方法
        7.4.2 相敏检测原理
        7.4.3 数字相敏检测原理
        7.4.4 低通滤波器设计
        7.4.5 相敏检测算法实现
        7.4.6 相敏检测仿真
        7.4.7 噪声抑制与过采样技术
    7.5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与接收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外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3 国内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原理介绍及方案设计
    2.1 随钻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2 随钻核磁测井实验装置设计方案
    2.3 随钻核磁测井接收模块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随钻核磁测井实验装置设计
    3.1 总体设计要求
    3.2 探头模块设计
        3.2.1 探头结构设计
        3.2.2 探头磁体设计
        3.2.3 探头天线设计
    3.3 发射模块设计
    3.4 采集模块设计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接收模块设计
    4.1 电源电路设计
    4.2 隔离吸收电路设计
    4.3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4.4 滤波放大电路设计
    4.5 刻度校准电路设计
    4.6 衰减电路设计
    4.7 本章总结
第五章 随钻核磁测井实验装置及接收模块测试评估
    5.1 接收机实物搭建及测试
        5.1.1 接收机电路板设计
        5.1.2 接收机主要功能电路测试
        5.1.3 接收机整体电路测试
    5.2 实验平台设计及测试
        5.2.1 探头系统测试
        5.2.2 发射电路测试
    5.3 高温测试
        5.3.1 碳化硅MOS高温漏电流测试
        5.3.2 高温驱动电路测试
        5.3.3 高温隔离IO电路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改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井下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随钻成像测井技术研究概述
        1.2.2 随钻成像数据存储与传输技术
        1.2.3 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
        1.2.4 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的评价准则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DPCM与整数DCT变换的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研究
    2.1 随钻成像数据特征分析
        2.1.1 随钻成像数据信息熵分析
        2.1.2 随钻成像数据基本特征分析
    2.2 基于DPCM与整数DCT变换的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
        2.2.1 DPCM概述
        2.2.2 整数DCT变换概述
        2.2.3 基于DPCM与整数DCT变换的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
    2.3 数值验证
        2.3.1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2.3.2 实测随钻电阻率成像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相关性的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研究
    3.1 基于数据相关性的数据重排方法
        3.1.1 数据重排方法优化与约束准则的建立
        3.1.2 数据重排方法的步骤
    3.2 基于数据相关性的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
    3.3 数值验证
        3.3.1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3.2 实测随钻电阻率成像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峰值与分段斜率特征的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研究
    4.1 随钻成像数据峰值与分段斜率特征分析
    4.2 随钻成像数据峰值与分段斜率特征提取方法
    4.3 随钻成像数据峰值与分段斜率特征压缩方法
        4.3.1 基于差分编码的峰值压缩方法
        4.3.2 k-means聚类方法概述
        4.3.3 基于k-means聚类与游程编码的分段斜率压缩方法
    4.4 面向峰值与分段斜率特征的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
    4.5 数值验证
        4.5.1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5.2 实测随钻电阻率成像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小型数字化核磁共振主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测井仪的主控系统分析
        1.2.2 一体化控制台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总体方案设计
        2.1.1 发射模块方案设计
        2.1.2 接收模块方案设计
    2.2 核心芯片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磁共振主控系统发射模块设计
    3.1 时序控制信号产生
        3.1.1 CPMG脉冲序列
        3.1.2 时序控制信号
    3.2 脉冲序列发射研究
        3.2.1 正弦信号产生单元设计
        3.2.2 射频信号发射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磁共振主控系统接收模块设计
    4.1 数据接收检测
    4.2 数据处理
        4.2.1 数字相敏检波原理
        4.2.2 数字相敏检波算法实现
        4.2.3 数据通讯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验证测试及分析
    5.1 系统功能模块测试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数字岩心与数字井筒的地层渗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物理实验的地层渗流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基于数值模拟的地层渗流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4 论文的总体结构
第二章 岩石物理实验研究地层渗流特性
    2.1 实验室测量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2.2 CT扫描实验构建不同流体分布的三维数字岩心
        2.2.1 X射线CT扫描建立不同含油饱和度三维数字岩心
        2.2.2 微观剩余油定量表征
    2.3 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地层流体分布
        2.3.1 核磁共振原理
        2.3.2 一种准确测量岩心孔隙度的新方法
        2.3.3 一维核磁实验分析流体分布
        2.3.4 二维核磁实验分析流体分布
        2.3.5 岩心润湿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岩心数值模拟研究地层岩石渗流特性
    3.1 三维数字岩心构建方法及参数表征
        3.1.1 X射线CT扫描建立三维数字岩心
        3.1.2 CT资料结合XRD资料构建多矿物数字岩心
        3.1.3 过程法与多尺度融合方法构建三维数字岩心
    3.2 三维数字岩心渗流数值模拟方法
        3.2.1 数学形态学方法渗流模拟
        3.2.2 基于孔隙网络方法的渗流特性模拟
        3.2.3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渗流特性模拟
        3.2.4 不同渗流模拟方法对比
    3.3 裂缝性储层微观渗流特性研究
        3.3.1 裂缝迂曲度对渗透率的影响
        3.3.2 裂缝与岩石基质的渗流耦合现象
        3.3.3 裂缝性储层综合渗透率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核磁共振模拟研究地层岩石渗流特性
    4.1 三维数字岩心核磁共振模拟
    4.2 岩心内部磁场梯度场模拟
        4.2.1 一种新的岩心内部磁场梯度场模拟方法
        4.2.2 岩心内部磁场梯度场模拟验证分析
        4.2.3 岩心内部磁场梯度场影响因素分析
    4.3 核磁共振计算地层岩石渗流特性
        4.3.1 核磁共振-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关系
        4.3.2 核磁共振-渗透率参数的数值模拟
        4.3.3 核磁共振-相对渗透率参数的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字井筒研究地层岩石渗流特性
    5.1 三维数字井筒构建方法
        5.1.1 电成像图像转孔隙度数据
        5.1.2 结合电成像和数字岩心构建三维数字井筒
    5.2 三维数字井筒绝对渗透率模拟
    5.3 三维数字井筒相对渗透率模拟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核磁共振观测模式研究及工具设计软件开发 ——图像化脉冲序列设计、模拟数据采集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性分析
第2章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观测模式研究
    2.1 核磁共振测井原理
    2.2 一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及应用
    2.3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
    2.4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常见脉冲序列
    2.5 核磁共振测井观测模式
第3章 观测模式设计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1 软件需求分析
    3.2 软件实现思路
    3.3 观测模式的逻辑设计
    3.4 观测模式的视图布局
    3.5 软件的实现结果
    3.6 常见观测模式
第4章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数值模拟
    4.1 核磁共振谱方程
    4.2 数值模拟
    4.3 软件可靠性验证
第5章 应用实例
    5.1 构建模型
    5.2 观测模式选择
    5.3 数值模拟
    5.4 效果分析
    5.5 观测模式优化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研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常规油气时代的测井采集技术挑战与对策[J]. 刘国强. 中国石油勘探, 2021(05)
  • [2]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方法与系统研究[D]. 袁景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3]核磁共振测井反演及应用研究 ——以杭锦旗地区为例[D]. 刘亮.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J]. 吕庆田,张晓培,汤井田,金胜,梁连仲,牛建军,王绪本,林品荣,姚长利,高文利,顾建松,韩立国,蔡耀泽,张金昌,刘宝林,赵金花. 地球物理学报, 2019(10)
  • [5]石油套管井中感应测井方法研究[D]. 吴银川.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与接收电路设计[D]. 宋欣桦. 吉林大学, 2019(11)
  • [7]井下随钻成像数据压缩方法研究[D]. 蔺凯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小型数字化核磁共振主控系统研究[D]. 吴奇贞.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基于数字岩心与数字井筒的地层渗流特性研究[D]. 闫伟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
  • [10]核磁共振观测模式研究及工具设计软件开发 ——图像化脉冲序列设计、模拟数据采集及效果分析[D]. 崔帅帅. 长江大学, 2019(01)

标签:;  ;  ;  

核磁共振测井仪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